教育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活动,没有智慧的教育不是好教育,没有智慧的教育不是真教育。教育智慧的增长有赖于教学研究,有赖于自育思想的形成。教学研究是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许多时候,有些教师每天进行教学活动,唯独不进行教学反思与教学研究。只低头拉车,却不抬头看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断地重复自己。其结果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没有大的长进。长久这样重复自己,就会产生职业倦怠。职业倦怠的产生,会失去对教育的热情。这样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优秀的人才,而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教研是提高教育质量最有力的抓手,尤其是在重视教育改革下的教学研究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研能发现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也是教师从唯教走向开拓创新的需要,真正做到“教研相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教科研则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近日,我有幸到连云港和安小学考察学习,这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经历。作为一所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的学校,和安小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和梁培斌校长的交流中我发现,他非常重视教育质量提升,和安小学是新建学校,建校才六个年头,应该说在赣榆区是一流的硬件、二流的师资、三流的生源,除了第一年在赣榆区质量抽测中第二名,之后无论是学生个体素质,还是在教学质量监测中都名列前茅。
首先学校重视环境建设,尤其是软环境,学校把“水”文化作为学校主体文化,校训“润泽若水,至善致远”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润泽若水”意味着教育应该像水一样,包容、滋润、柔和,能够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他们的潜力和创造力。水是无私的,它能够滋养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正是教育的精神所在。“至善致远”则表达了追求卓越、不断进步的教育理念。学校希望学生能够达到最高的善,不断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己,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而且“水”文化也渗透在学校建设、教育教学方方面面,也深植在每一位师生的心中。
学校在教学改革方面迈出了大胆而务实的步伐。在教学中,首先是变革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努力倡导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向智慧的启迪者转变。为了实现这一角色转变,践行智慧育人,学校始终把儿童放在主体地位,教师从以往的台前走到幕后,从教书走向育人,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其次是让教材知识从静态走向动态,由隐性走向可视,用儿童的眼光来解读教材,关注儿童学习的真实需求,从儿童的视角来设计学习任务,找准知识学习与思维生长的链接点,让思维的生长可透视、可落地,为素养提升提供具体的载体;第三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打通学科壁垒,进行跨学科知识体系的融合,深入推进智慧导行,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必备能力。
当我们走进和安的课堂,发现和安小学的教学方式非常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教师们经常采用小组讨论、项目式学习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像“水”一样的“自然课堂”的模式已经根植在师生心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学校尤其重视写字教学,做了深入研究,也做了大胆创新,每天写字时间确保四十分钟,并举办各种写字的相关比赛和活动。这项举措刚开始,连学校的老师都认为耽误了“正常”上课时间,很多家长也不理解,但是梁校长坚持了自己的想法,几年下来,老师、家长由不理解到支持,最后都成为了坚定的践行者,老师在成长,更多收益的是学生。从立字到立人,从写得一手好字到有了严谨务实求真的人品,俨然成为和安学子的一张名片,不仅没有耽误“正常”学习,反而成为了促进学生良好素质养成的一股强劲的东风,学校关于写字教学教研也是硕果累累。
学校践行 “三个一”,除了写得一手好字,还有获得一项运动技能,会演奏一种乐器。大课间体育活动丰富多样;一个年级演奏一种乐器,无论是低沉的排箫,还是悠扬的葫芦丝,给人的感觉都相当震撼。学校这些创新举措,其宗旨都是在新时代大背景下能给学生一种“仗剑于胸,行走天下”的自信与乐观。学生不仅要有丰厚的学养,还要形成终身受用的品质和能力,而这些,其实就是一个人行稳致远的智慧,形成了“给儿童带得走的智慧”这一办学理念。
和安小学在近几年斩获荣誉无数,市级、省级名师如雨后春笋,更是得到广大家长的认可。我想这无不是在梁校长的带领下,大胆实行教育改革,踏实的进行教学研究,全体教师齐心协力、爱岗敬业所取得的成果。和安小学之行,坚定了我结合宣城市第三小学的实际情况,实行教育改革,深入进行教研的决心。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把三小打造成孩子成长的乐园,教师幸福生活、工作的家园,风景这边独好的杏园!(文/图:杨海云 二审:杨玲 终审:刘正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