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2024年4月19-21日,在区小学数学教研室的组织下,我有幸前往美丽的苏州吴江区,参加由苏州湾小学承办的“积极生长好课堂”数学展示活动暨第35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在会上与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师共同聆听了13位名师的精彩课堂和微报告,学习到了各位名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开阔了我的教育视野,受益匪浅。
周卫东老师执教四年级观摩课《加法的数量关系》。这节课他带领孩子们通过多层抽象,运用理解,在自主思考中找出数量关系,从而构建模型。通过让学生用一个式子或图形概括三个数量关系式,从而水到渠成得出“总量=分量+分量”这个更上位的关系式。通过多维素材,利用颜色的区别突破难点,从而让学生理解模型的本质——大分量可以再分,小分量可以再聚。将学生对加法数量关系的认识一步步引向深入,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让学生充分经历建模过程。
顾志能老师执教的《图形的运动》这节课,仅仅用一道拼图游戏练习,利用双面同色的图案巧妙地将轴对称融入图形的运动,知识体系得以整体建构,充分体现“一题一课”的教育理念。三个知识风暴,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让学生在表述时想象,感受运动过程多样化。最后提出“你能经过一次运动还原吗?”迅速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演了一场思维提升的速度与激情,让人大呼过瘾。
俞正强老师执教的三年级观摩课《曹冲称象》。风趣幽默,博学睿智的俞老师无需精美课件的加持,只用一支粉笔,一段视频和一连串的追问,就深度解析了转化的意义。“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东西?” “在这个故事中什么最重要?” “船在称象的过程中起着什么作用?”……在一问再问中让孩子们明确“船起到了等量转化的作用”。 接着追问孩子 “一片荷叶,一只青蛙为什么教会了曹冲,没有教会你呢?”让学生不仅懂得了数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巧妙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懂得了要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重要性。
张冬梅老师执教的《射线、直线和角》这节课,利用“神器”激趣,在尽情想像中实现有限到无限的突破。“两点间距离”和数轴 的教学,从“价值” 出发,“只有最短的,才是唯一的、确定的。”直线上的每一个点都对应着一个数,数与形结合,数无限大,形便无限长;形无限长,数便无限大,从而体会直线的存在价值。课的最后张老师向学生展示数学家笛卡尔和欧几米德, “数学史和图形间到底还有怎样更深的联系呢?”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朱国荣老师执教的《度量衡的产生与统一》这节课,从历史人物关羽的“身长九尺”入手,让孩子们意识到度量的标准需要确定。朱老师引导学生回望历史,依托时间轴和度量标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近代的“一米三尺”到商朝“布手知尺”到秦朝的“累黍定尺”,去伪存真,共同找寻真实的结果。在探究的过程中,对比法国人发明的米制单位和秦朝发明的尺制单位之间的进率,十进制系统的提出,中国竟然比法国早了一千多年,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深感自豪。朱老师将数学与历史、人文、信息科技进行了跨学科融合,带给孩子们一堂不一样的数学课。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名师的课堂和报告如同一粒种子,仅仅是听还不够,只有在自己的教学中实践探索,寻求改变,才能让这粒种子生根发芽!(文/图:田甜 二审:杨玲 终审:杨海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