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清明后万物生长的时节,4月9日,宣城市第四届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优质课评选暨观摩研讨活动在泾县举行。 当日上午八点半,泾县城关三小的多功能教室里座无虚席,来自各县区的教师济济一堂,期待着活动开始。八点五十分,该校陈夏强老师走上讲台,富有激情地演绎了《地震中的英雄少年》的感人故事。同样的课题,也曾听别的老师上过,对故事的教学处理,多半是粗线条的,重在挖掘人物的英雄品质。但陈老师不同,能关注故事中的细节,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在灾难面前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并且能联系生活,与学生的现实情况作对比。比如,讲到其中一位英雄少年在废墟中给同伴喂水时,陈老师请了两位学生上台模仿动作,切身体会背靠背喂水的艰难,由此感受人物的坚强意志。看来,不管什么学科,深入钻研教材都是必不可少的。第二节课是郎溪吕婷老师执教的《我换牙了》。吕老师的教学生动活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然活而有序,全得益于教师合理的教学设计和灵活的教学策略。整节课从认识牙齿入手,安排了“吃饼干”和“学刷牙”两个大的活动环节,每个环节目标明确,组织得当,效果明显。教师讲授的知识均来源于生活,注重从生活中生成学习资料。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包括卫生习惯、学习习惯,显示出教师良好的教学素养。宁国实验小学严剑敏老师执教《接受,还是拒绝》,为三节观摩课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本课话题比较严肃,为避免空洞说教,严老师把思辨活动引人课堂,如故事情境再现、创设“实话实说”访谈节目现场,对教材整合处理,并准备了有效的拓展资料,开启了学生思维,教学充满理性的光辉。可见严老师把握教材的能力和扎实的教学功底。 随着这两年对品德学科的重视,从事这门课教学的老师经过实践摸索,总结出不少教学方法,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越来越受学生欢迎,教学比赛也越来越有看点,值得回味。纵观这三节课,质量比上一届有所提高,作秀的成分少了,生活元素多了,学科特点凸显。正如宣城市教研室金贤芬老师在最后的总结发言时所说,学生在课堂上“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以演代说、以写代说、以辩代说”,创设了生活化的课堂情境,拓展了生活的外延。 看戏容易做戏难,上好品德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内容的拓展、资源的取舍,都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若畏难就不去做,时间长了,只会引起学生厌倦。“教”与“学”要形成良好的循环系统,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学相长,和谐发展。我们也许做不到每节课都是好课,但希望做到每节课都“有备而战、学而有获”。(李 静)
|